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分析

冷链物流市场S2B2C

消费升级浪潮下,中国冷链物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根据中物联冷链委预测,2018年中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将达到1.8亿吨,比上年增长3300万吨,同比增长22.1%。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为3035亿元,比上年增长485亿元,同比增幅19%,与需求保持同步。

这显然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并且在市场繁荣同时,冷链基础设施也进一步完善。2018年中国冷库市场预计新增库容488万吨,同比增长10.3%。并且从新增区域来看,武汉、杭州、福州、济南、重庆、大连等二三线城市增幅明显。

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2017年,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总收入为259.83亿元,仅约占全国冷链物流的27.52%,市场“水大鱼小”,尚无超级巨头出现。

根据商务部之前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即在物流过程中采用冷链物流的比重,分别为22%、34%、4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大部分生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而在类似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易腐食品冷藏运输率已超过90%,冷链流通率更是高达95%~98%。

冷链物流从上下游简单看的话,可大致分为仓储、运输和配送三个环节,按类型来划分,又可以分为仓储型、运输型、城市配送型、供应链型、电商型、平台型以及综合型等七种模式。

中国冷链需求端的复杂特点决定了,冷链行业显然需要“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适合本土化环境的道路,运作效率提升以及信息化建设,是行业普遍的共识,但知道终点在哪跟自身能否到达,仍要分开看待。这条路究竟该如何走,眼下似乎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从目标客户群体特征来看,服务大客户意味着服务商的模式和功能,需要高度定制化、个性化。但弊端也很明显,缺少灵活性,一旦大客户订单出现波动,营收压力会急剧提升,任何一个想基业长青的企业,可能都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形出现。但反过来说,物流服务商业务在从小客户向大客户过渡时,也无可避免地出现,无法配置相应资源的尴尬现状。

这种矛盾的直接体现是冷链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2b以及C端市场,订单分散且非标,并且随着行业发展,末端生鲜零售场景日益趋于多样化和碎片化,建立在低标准化的冷链物流企业,其实际成本往往远超用户可承受能力。

零售业与冷链行业不分家,甚至可以说是彼此的一面镜子。电商以及移动互联网在过去十年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为了减少流通链路,生鲜零售商们也在模式创新和物流链路优化上,做了诸多方向的探索。比如原产地直采、预订制、以及前置仓等模式与打法。

生鲜零售商面临着与冷链物流行业相像的难题,对于零售商来说,一方面需要根据终端用户需求,实时反馈到上游产地,同时下游也需要有足够强大以及稳定的渠道,让冷链商品流通完成最后的闭环。但生产与流通本身割裂的现状,以及需求本身强替代性,让所谓竞争壁垒的建立成为一座无法翻过的大山。

不过,眼下零售商与冷链企业至少可以达成一个共识,新技术以及互联网元素的应用,让商业链路有了更多优化的空间。但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利润率本身就很低的冷链企业来说,并非是一件易于执行的事,尤其在资本寒冬的当下。

但总的来说,新零售以及互联网的应用,确实为商品流通的便利性,以及2B以及2C的冷链服务快速响应,带来了根本的提升。比起竞争,上下游的协作以及产业整合,或将成为行业玩家们所面临的新常态。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