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BPR是业务流程重组、企业流程再造,有的观点认为BPR就是对组织中及组织间的工作流程与程序的分析和设计;有的观点认为BPR是使用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流程以达成主要企业目标的方法性程序;也有的观点认为BPR是对企业流程的基本分析与重新设计,以获取绩效上的重大改变。它的奠基人Michael Hammer和James Champy的定义:“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第一类企业:身陷困境,走投无路,迫于形势,准备背水一战;若能借助“重组”,冲出困境,那就能使企业获得新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所谓“困境”,是指成本高出竞争对手几倍,产品次品率高出别人几倍,或者顾客对他们的产品已怨声载道,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重组”是企业唯一的出路,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第二类企业:当前日子还过得去,暂时看来财政状况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公司尚未遇到真正的麻烦,然而公司领导班子似乎有一种感觉,预见到即将有暴风骤雨来临,可能给他们带来严重问题,甚至威胁他们成功的基业。这些公司有远见,未雨绸缪,把决心下在要紧关头,与其走下坡入逆境,不如着手实施“重组”。
第三类企业:正处于巅峰时期,不要说眼前没有困难,即使是看得着或想得到的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这些公司的领导班子不安于现状,雄心勃勃,勇于进取。“重组”被看作提高竞争优势的好机会。把竞争对手甩得更远,把竞争障碍筑得更高,使自身被市场紧随者赶超的可能变得更小。
另外,ERP软件的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它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按照其功能分为像采购、制造、分销、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几大模块,从根本上讲,企业应用ERP的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对有些企业来说,在它现有的业务流程中会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就不仅仅是盲目地将原有的业务流程通过ERP软件的实施进行自动化转变,还需要从根本上了解ERP是否能尽人意。
企业的需求也就是企业需要实现的目标,以需求为导向是企业活动的准则,也是任何一个项目都应遵循的标准。企业应该从自己的需求出发,按照职能进行深入的分析。所谓分析,就是要进行分解和剖析,决定在实施ERP的过程中,是否要用到BPR,这就要考虑到ERP的适用性,与ERP系统的各功能模块要对应。
第二、BPR的实施离不开高层领导的参与和支持。
高层领导参与和支持是BPR成功的保障,这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号上。BPR是一项跨职能工程,是改变企业模式和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必然对员工和他们的工作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BPR常常伴随着权力和利益的转移,一般情况下会导致中层职位的消失,因此会引起一些人,尤其是中层领导的抵制,如果没有高层管理者的明确支持,则很难推行。
第三、塑造一种新的企业文化,让员工从心里认可并接受ERP及BPR。
国内很多企业由于还沿袭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模式,他们习惯于以往的操作流程,对新式的事务比较排斥,一般不太愿意接受大的变动与创新,所以有的公司老总在做完ERP及BPR后感叹压力主要不是来源于资金,技术,而是来源于企业的员工观念是否能够接受。因此必须将企业实施ERP及相应的BPR的重要意义不断的向员工阐述,如果能够塑造一种积极创新,勇于变革的企业文化与学习氛围,则将对企业ERP的成功实施产生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BPR要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为企业一般有许多不同的业务部门,一次性重组所有业务会导致其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而ERP却又难以接受项目实施后的重大业务流程再造,因为再造后的业务流程有时可能让ERP无所适从。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会严重影响ERP项目,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所以,在实施ERP和BPR之前,要先对企业的整个项目有一个宏观的构想,并对主要的业务流程预先进行设计,并循序渐进地予以重组。其中的业务过程设计可以参考成熟的ERP模块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实施ERP的过程中再对次要的业务流程相应的加以改造。总之,要尽量减小BPR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