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蜻蜓刷脸付发布,这安全么?

目前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我们日常支付行为的最主要支付手段,各种扫码支付中,指纹识别可谓是最常见的生物识别验证方式,个别手机也支持刷脸的支付验证方式,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刷脸的方式与通常的指纹验证没有区别,只是将指纹变成刷脸罢了。

支付宝蜻蜓刷脸付
12月中旬,支付宝宣布推出一款全新的刷脸支付产品“蜻蜓”,可以将刷脸支付的接入成本降低80%。现在,刷脸支付已经正式进入北京,12月27日,国内连锁企业味多美宣布接入支付宝刷脸支付,用户将面部对准摄像头即可进行刷脸支付,整个结账过程不超过10秒。与扫码支付相比,刷脸支付的速度更快,整个收银效率更高,能有效缓解结账的排队情况。

场景大爆炸

购物不用手机,十秒刷脸结账

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推出,让人们基本告别了购物带现金的阶段,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做到购物不带手机呢?

支付宝“蜻蜓”告诉你,完全没问题。

在进入了味多美华普店之后,Sky迫不及待的对这项黑科技进行了体验。

购物第一步,选品,第二步,将带着面包的托盘放到收银台,结合味多美已有的自助商品识别产品,在只有iPad大小的“蜻蜓”屏幕上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并确认,整个购物流程就宣告完结。

用户全程不需要拿出手机扫码,甚至不需要输入验证码这样繁琐的环节。双手插兜对着“蜻蜓”看一眼,十秒以内就可以完成结算。

支付宝蜻蜓刷脸付
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统计结果,今年以来,人脸识别在手机解锁、身份验证、支付等方面广泛使用,并成为了主流趋势,目前有85%的用户愿意使用刷脸支付等生物识别技术进行支付。

同时,相比最常见的扫码付,刷脸付不仅更加快速,而且在操作难度上也更加简约。对于用户来说,这其实是在支付体验与便捷程度上的一次极大提升。

支付宝蜻蜓刷脸付

此外,Sky发现,“蜻蜓”相较传统的人脸识别设备要小巧许多,屏幕仅有一台iPad的屏幕大小,整机也仅与一个台灯的尺寸类似,据支付宝方面介绍,这也是“蜻蜓”的主打优势之一。

在做到体积更小的同时,蜻蜓的技术上还进行了例如加入3D结构光等多方面升级,成本上却做到了更低廉。传统的人脸识别设备的成本投入大概在两万元左右,但是蜻蜓的单机投入仅有两千元,也因此可以在更多的场景中适用,无论是大型商超还是小微店面中都可以被灵活的使用。

场景大爆炸

支付安全绝对保证

对于用户普遍关心的支付安全问题,支付宝生物识别技术负责人留招回应称,“蜻蜓”通过智能算法与风控体系综合来保证刷脸支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目前识别的准确率为99.99%。

支付宝蜻蜓刷脸付
“与市面上众多采用2D人脸识别技术不同,支付宝的刷脸支付采用的是3D人脸识别技术,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进行活体检测,来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或者软件模拟生成的,能更有效地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在支付安全以外,很多人也在担心肖像安全,将自己的“脸”留在各个收银台,这或许会让一些人感到不安。对于这个问题,留招向亿欧表示,用户刷脸之后,反馈到支付宝后台的是一段特定代码,支付宝不会看到用户的面部形象,也不会使用它们。

场景大爆炸

零售升级滚滚而来,技术是转型重镇

作为一家拥有22年历史,在北京地区拥有300多家门店的连锁面包企业,味多美每年服务于北京市民3000万次,高峰期的收银还是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与此同时如何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以及更高的成本节约,在零售行业的转型升级大潮滚滚而来的当下,这都是摆在传统零售商面前的重要问题。

技术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味多美首席信息官胡博表示,“蜻蜓”让刷脸支付的设备成本降低了80%,结合人工辅助打包等服务可以为用户带来更新奇的体验以及更高的结账付款效率。

此外,胡博还补充“与付现金和扫码相比,刷脸支付更快更准确。从“蜻蜓”在门店的使用效果来看,收银效率提升了60%以上,避免了用户在高峰期排队的情况。同时,由于提升了用户体验,吸引了更多的年轻顾客群体,年轻用户增长了50%—60%。”胡博表示。

支付宝蜻蜓刷脸付

味多美的店员对于这台科技感十足的“蜻蜓”则评价到,在测试阶段,刷脸支付这种科技感十足的支付方式受到了各群体的欢迎,相比银行卡、二维码等,不必记住那么多复杂、繁琐的密码,降低了使用难度,尤其是对老年人等群体来说使用非常方便。“目前,每天店内有超过30%的顾客选择了刷脸、自助收银等支付方式。”

2018122912.jpg
Sky哥有话说

今年以来,有刷脸支付功能的自助收银机已在零售、餐饮、医疗等大型商业场景中得到使用。对消费者来说,刷脸支付无疑免去了他们担心手机没电、总是要打开APP的麻烦;而越来越多“想花钱却花不了”的场景被消灭,也无疑为商家所乐见。刷脸支付比密码支付更安全更便捷,随着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刷脸支付或在未来3年内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2018122913.jpg
Back To Top